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的一个礼物
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的一个礼物
有一次我看一出卡通。
卡通的主角,一定要在一段时间里完成一个任务回到家。但是他遭遇的危险越来越多,越走越远,最后时间只剩三秒钟的时候,他人在千里之外。任务,是绝对达不到了。
他泫然欲泣。旁边一个人却告诉他:“你回得了啊。不要哭啊。”
他说:“这怎么回得去。”
那人说:“可是,我们在卡通世界里啊。”他随手画了一扇门,打开,“我们可以画个门,开了门就回到家了啊。”
他们画了门,开了门就到家了。
对于人生,阅读就像是那扇门的作用。
不论是书,还是网站,有时候你一打开,就从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下子成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更有意思的是,你打开得早,有打开得早所能见到的美妙。打开得很晚,也有打开得晚的风光。
打开得早,如果能从学生时代就打开,不但可以少走许多冤枉路,并且能及早因为阅读而给你的人生迸发出火花,因着这一点火花再给你的人生就此带来不同的光亮,与异采。
然而,如果很晚才打开,也有很晚打开的好处与享受。
林语堂说:“读书的所得,靠读者的识见与阅历,同靠作者的识见与阅历一样的重要。”这又在告诉我们,如果你在黑暗中摸索甚久才打开了这扇门,你会多么珍惜,也体会得到这扇门对你的意义与价值。
我也同意这个说法。
前面说过,当我在四十四岁那一年才读到一本书,真正让自己对阅读这件事情有所体会的时候,有着羞惭与惋惜的两种感触。
但,我还有一个感触则是:何其有幸。
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读到这一本书,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有幸。
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清楚的有一些,迷糊的更多。
譬如,困惑与迷糊我的事情里,有一点是,我到底该怎么形容阅读是怎么回事,才能把许多前人个别听来都有道理,但是对照起来却相当矛盾的说法兜得起来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在学习、印证许多阅读方法的同时,突然想出应该用对待四种饮食的比喻,来说明阅读方法的重点。更进一步,我感受到这本书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我固然了解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但是在那之前最少同样重要的另一件事情——如何寻找一本书呢?于是,我又开始了接下来七年多时间的另一段摸索。
这么说起来,多年的思索后读到关键的一本书,不但帮我就阅读这件事情的心得和困惑,做了许多印证和总结,也让我对阅读环境的现实与理想,充满了新的好奇。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那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
又过了几年后,我读到另外一个人也谈了走走冤枉路的收获,为什么有一番特别的意义:
“他们能把在我们心灵深处翻腾的模糊想法加以照亮并固定成形。但是,只有在我们带着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实实在在碰到的问题和意见去向他们讨教,他们才能对我们有所帮助。如果我们只是聚集在他们权威的阴影之下,像温顺的羊群一样躺在树荫下,他们对我们是无能为力的。而只有当他们的评判与我们的相互冲突并战胜了这种冲突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评判。”弗吉尼亚·吴尔夫在《普通读者》中如此说。
所以,阅读永远为我们开着一扇窗户,一扇门。
不论读这本书的你,是一个正在中学阶段,被填鸭填得凶的学生。还是一个进了大学不安于所去所从的大学生。 还是一个出了社会,被后有知识的浪潮所追赶,前有自己工作生涯要开展的双重压迫所苦的社会人。 还是一个像我这样,苦苦为阅读是怎么回事而思索,到四十多岁才算开窍的人。 我们的身分不同。但是面对的问题相同,机会也相同。 只要相信,我们随时伸手,都可以画出那道门户。 画出那道门户,我们就可以超越束缚——不管那束缚来自学校,父母,还是我们自己的习惯、惰性,或困惑。
卡通的主角,一定要在一段时间里完成一个任务回到家。但是他遭遇的危险越来越多,越走越远,最后时间只剩三秒钟的时候,他人在千里之外。任务,是绝对达不到了。
他泫然欲泣。旁边一个人却告诉他:“你回得了啊。不要哭啊。”
他说:“这怎么回得去。”
那人说:“可是,我们在卡通世界里啊。”他随手画了一扇门,打开,“我们可以画个门,开了门就回到家了啊。”
他们画了门,开了门就到家了。
对于人生,阅读就像是那扇门的作用。
不论是书,还是网站,有时候你一打开,就从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下子成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更有意思的是,你打开得早,有打开得早所能见到的美妙。打开得很晚,也有打开得晚的风光。
打开得早,如果能从学生时代就打开,不但可以少走许多冤枉路,并且能及早因为阅读而给你的人生迸发出火花,因着这一点火花再给你的人生就此带来不同的光亮,与异采。
然而,如果很晚才打开,也有很晚打开的好处与享受。
林语堂说:“读书的所得,靠读者的识见与阅历,同靠作者的识见与阅历一样的重要。”这又在告诉我们,如果你在黑暗中摸索甚久才打开了这扇门,你会多么珍惜,也体会得到这扇门对你的意义与价值。
我也同意这个说法。
前面说过,当我在四十四岁那一年才读到一本书,真正让自己对阅读这件事情有所体会的时候,有着羞惭与惋惜的两种感触。
但,我还有一个感触则是:何其有幸。
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读到这一本书,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有幸。
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清楚的有一些,迷糊的更多。
譬如,困惑与迷糊我的事情里,有一点是,我到底该怎么形容阅读是怎么回事,才能把许多前人个别听来都有道理,但是对照起来却相当矛盾的说法兜得起来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在学习、印证许多阅读方法的同时,突然想出应该用对待四种饮食的比喻,来说明阅读方法的重点。更进一步,我感受到这本书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我固然了解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但是在那之前最少同样重要的另一件事情——如何寻找一本书呢?于是,我又开始了接下来七年多时间的另一段摸索。
这么说起来,多年的思索后读到关键的一本书,不但帮我就阅读这件事情的心得和困惑,做了许多印证和总结,也让我对阅读环境的现实与理想,充满了新的好奇。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那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
又过了几年后,我读到另外一个人也谈了走走冤枉路的收获,为什么有一番特别的意义:
“他们能把在我们心灵深处翻腾的模糊想法加以照亮并固定成形。但是,只有在我们带着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实实在在碰到的问题和意见去向他们讨教,他们才能对我们有所帮助。如果我们只是聚集在他们权威的阴影之下,像温顺的羊群一样躺在树荫下,他们对我们是无能为力的。而只有当他们的评判与我们的相互冲突并战胜了这种冲突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评判。”弗吉尼亚·吴尔夫在《普通读者》中如此说。
所以,阅读永远为我们开着一扇窗户,一扇门。
不论读这本书的你,是一个正在中学阶段,被填鸭填得凶的学生。还是一个进了大学不安于所去所从的大学生。 还是一个出了社会,被后有知识的浪潮所追赶,前有自己工作生涯要开展的双重压迫所苦的社会人。 还是一个像我这样,苦苦为阅读是怎么回事而思索,到四十多岁才算开窍的人。 我们的身分不同。但是面对的问题相同,机会也相同。 只要相信,我们随时伸手,都可以画出那道门户。 画出那道门户,我们就可以超越束缚——不管那束缚来自学校,父母,还是我们自己的习惯、惰性,或困惑。
六年级三班刘鑫鑫- 精英会员
- 帖子数 : 36
金币 : 104
注册日期 : 13-12-1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